战地日记 挑战N个不可能
8小时不能吃一口饭,不能喝一口水,不能上一趟厕所
截至2月14日,市中心医院共有15名医护人员先后飞抵武汉,与新冠肺炎疫情展开博弈。22天来,他们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挑战了很多个“不可能”:脱下手套,手已被捂皱变形;摘掉口罩,脸被压出一道深深的红印;脱掉防护服,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捂得透湿。但他们却精准地完成了每一个操作。是他们用微笑与坚守,温情与守候,展现了医护工作者的风采。
1月26日 正月初二 武汉 雨夹雪转多云
晚6时15分,我和王洪波、高荣、许志荣、侯秋阳一起,到达了武汉机场。武汉的夜,色彩斑斓,立交桥上虽灯火通明,却难见车辆和行人。湿润的空气裹着寒风迎面吹来,空旷的机场室外等候区,满眼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和防护物资。我们热血沸腾,有决心与全国医务工作者一同,凝心聚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入住知音莲花湖酒店后,我们洗漱完毕,已是凌晨。回想这两天的经历:除夕接到指令,正月初一准备行李,正月初二出发……被疲惫包裹的我们,在武汉的第一个夜晚,睡得特别香甜。
——李珉
1月27日 正月初三 武汉 阴
早9时,全体辽宁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在酒店举行了动员大会。为建立沟通交流方式,我们分组建立微信群,同时,成立了“辽宁省援助湖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大家都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天使大爱、保卫人民健康。
随后,我们中心医院驰援湖北临时党支部召开第一次会议。大家都表达了坚定的政治立场,愿听从党组织和各分组组长的工作安排,积极做好培训和防护技能学习。
我也立即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我一定会在疫情防控主战场上锤炼自己,用生命守护人民健康,以党员坚定信念做勇敢的“逆行者”,为打赢这场硬仗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志荣
1月28日 正月初四 武汉 晴
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扩散,及时、有效地救治更多患者,武汉市蔡甸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改成了临时病房。我的同事李珉和许志荣被分配到普通患者救治医疗组,明日正式开展救治工作。
武汉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对现有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流程和分区隔离都进行了改进,我和王洪波、高荣一起被分到重症组,并进行了防护隔离集体培训和演示。
无论身处哪个医院,被分到哪个组,面对疫情,我们都是战士,面对武汉需要帮助的病人,我们都是“驰援兵”。我们会更加科学、理性地做好防护,分析研判疫情态势,以无畏的精神和尽职尽责的作风,捍卫白衣战士的荣誉。
——侯秋阳
1月29日 正月初五 武汉 晴
结束了培训,通过了考核,我和许志荣正式开始了疑似病例区的救治工作。穿上隔离服,我们的护目镜瞬间模糊,呼吸也有些费力。可患者陆续就诊入院,我们来不及多想,迅速接诊患者,测体温血压、宣教签字、询问病史、查体诊治……
虽然武汉市蔡甸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楼是紧急组建的病区,医护配备还不够完善,但我们积极想办法,尽全力满足患者的需求。
不知不觉,我们已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脱下防护服,我们来到清洁区,发现护目镜上的雾气形成了小水流,淌在口罩的压痕里,额头和面部的汗水也早已把头发和口罩浸湿。
——李珉
2月2日 正月初九 武汉 小雨
下午3时,带着院里领导的千叮万嘱,带着朋友同事们的祝福,我和沈毅一起,作为辽宁省驰援湖北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的一员,飞往武汉。
飞机上,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双双递交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落地武汉后,乘大巴抵达酒店已是半夜12时,我们迅速把自己的房间划分好区域,并贴好了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标识。看着窗外细雨淅沥,我感觉这里的天气似乎比家乡本溪的更冷、更潮湿,有些不适应。
——金玉
2月3日 正月初十 武汉 多云转晴
上午,我们在酒店认真、紧张地进行了穿脱防护服的培训。训练中,我发现,我的长发总是露在外面,不剪的话,头发暴露易感染,对自己的安全来说是个隐患,对整个团队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可要是剪了的话,我的头发长得慢,等到完成工作,回家拍结婚照,头发恐怕长不了那么长。虽然心里有些不舍,但我和沈毅还是把露在外面的头发全部剔掉了。
晚上9时,我们听说明天要下病房,就决定再多练习几次穿脱防护服。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护理好更多病人。投入的练习,让我们忘记了时间,结束练习时,已是深夜11时30分。
——金玉
2月4日 正月十一 武汉 晴
为了防止感染,我们准备了4套衣服和鞋。一套在自己的房间穿,一套在酒店内活动穿,出门去往医院的路上换一套,到了科室再换一套。我们每天都是如此。
上午,我的防护服穿脱考试轻松过关,于是被安排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值晚6时至零时的班。可吃过午饭,我突然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但我跟谁都没说。
乘车到达医院时,由于一些原因,今晚进不了病房,我们只能在外围工作,熟悉病房布局,分好护理小组。又是一次三脱、三换衣服,回到房间,已经晚上10时。
——金玉
2月5日 正月十二 武汉 多云转小雨
我今天是白班,工作时间从早上9时到晚上9时。到了医院才知道,我的工作搭档被换成了武汉市蔡甸区奓山卫生院中医科的杨昌华医生。我内心有些担忧,怕由于南北语言差异较大,造成沟通交流困难,交流耗时,影响工作速度。
至今,我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对话交流。他在污染区,我在半污染区,我们用对讲机交流患者的病情。由于沟通困难,我们都很焦急,我只能找其他会说普通话的武汉人给我做翻译。
“杨医生,您今天说话一定得让我听懂。”“行,我慢点说。”“我在污染区戴着眼罩一层雾气,无法看到电脑上的字,就得您下医嘱、开化验单、检查单,得尽快学会。”“行,我努力,争取快点学会。”“我五十多岁都学会了,您加油,一定可以的!”“我已经六十岁了,今年10月份就退休了。”
杨医生的话,让我瞬间语塞,我感受到了一名老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对家乡那一份深深的牵挂。
——李珉
2月6日 正月十三 武汉 小雨转阴
晚7时10分,我所在的武汉协和江北医院蔡甸区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67岁的急诊气管插管的男性患者。作为管床的责任护士,我立刻开始准备呼吸机监护设备、密闭式吸痰管、床单和所有处置采血的物品,并请值班医生确认呼吸机指数。患者的病情刚刚稳定些,晚8时许,一名70岁的气管插管患者又被推进了病房,患者的病情危重,我们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体位抬高、吸痰、下胃管胃肠减压……两个小时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但由于尿失禁,全身衣服都已被尿液浸湿。我们艰难地给他更换衣物,擦拭身体后,为他换上了舒适的患者服。
连续收治两名老年危重患者,我不免有些感伤:谁家都有老人,谁都爱自己的父母。但在这场疫情中,儿女也因为隔离,无法床前尽孝。待患如亲,就让我们成为每个病人的至亲吧。
——王洪波
2月9日 正月十六 武汉 晴转多云
满载着院领导的嘱托,全体“中心人”的期望,亲朋好友的祝福,我和宋宇、杨骁、荆昉宇、关兆媛、赵博、韩兵、孙丽丽组成一个团队飞抵大家比较关注的雷神山医院。我们给团队起名叫“枪击战神”队,誓要一起扛“枪”作战,击退病毒,不辱天职。
——付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