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心理“防护”少不了——来自市康宁医院心理咨询师的提示
乙亥年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家还未来得及庆祝新年的到来就已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护中。不断更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让不少民众产生了焦虑,这要求我们对疫情阴影下的心理问题要尤其关注,做好自我“身”、“心”防护。
如何面对长时间居家的无聊感?如何消解面对肆虐病毒的恐慌感?如何面对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的失控感呢?市康宁医院心理分院心理咨询师刘宝丽从几个方面,帮助广大市民缓解心理焦虑,维护身心健康。
要主动减少疫情信息的获取时间,每天累加不超过1小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每天不停的关注疫情信息,会增加焦虑、紧张情绪。如果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情绪中不得缓解,将会降低免疫力,导致细菌、病毒有机可乘,增加感染几率。
对于“小道消息”坚决抵制。获取疫情信息的途径要正确,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网上浏览疫情信息要从官方认证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获取。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少不实谣传导致焦虑、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出现,从而减少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能打乱,尽量按平时的作息来。对于平时经常做,在家又做不了的事情,可以用运动、听音乐、看电影和娱乐节目等替代。按作息表设置的内容进行规律活动,减少因无聊而刷手机的频率。“平时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大家都有‘等我不忙时再追的剧’、‘等我不忙时再看的小说’、‘等我不忙时再学的习’。”刘宝丽表示,可以趁现在这段时间,放松下来,拿出行动力,满足自己曾经的愿望。
要纠正负性认知,合理看待疫情。因为有了网络,我们现在获取信息极其容易,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已超过了大脑能够负荷的处理能力。每个人都关心疫情、重视疫情,进而会有诸如“如果疫情失控怎么办”、“我感染上病毒怎么办”,有小孩的家长甚至会不自觉地担心起“孩子感染了怎么办”等等预期焦虑的情绪。这些都可以理解,是普通人面对疾病来袭时的正常反应。但是如果不加以调整,任由这种预期焦虑疯涨,就会危害我们的心理健康。那要如何纠正这种负性认知呢?刘宝丽讲,首先就是把疑问句改为陈述句。上面的问号可以改成“我担心疫情有失控的可能”这样就把情绪缩小,范围缩小,听起来就没那么可怕了。其次,再问问自己“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真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吗?最后,把自己的想象拽进现实,寻找现实依据,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如果通过以上的调整,仍然失眠、焦虑、紧张,恐惧或者爱发脾气,不能自控,超过2周以上者,就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人有责,更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论发生什么,秉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终将过去”的信念,强“心”护“体”,困难终究会过去,因为我们有着坚强的后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